當前位置:首頁 > 大美宜都 > 文潤宜都

文潤宜都

烏桕紅葉
發布日期:2022-12-06 編輯:宜都融媒體

□潘祖德

四季更替,舊顏換新;山河無恙,風光輪回。

鄂西南丘陵,跟江南平原和縱深推進的山地相比,地形起伏不大,溫差變化柔和,空氣濕度適中,植被換色頻率略緩。

從兒時肩挎書包步行羊腸小道,到青春時騎車通過晴雨路上下班,再到中年駕車穿越鄉村公路。數十年間,我的雙眼就像單反相機鏡頭,無不感受和分辨著鄉村彎彎的色彩差異。

山里的季節色裝,最誘人的當屬春秋兩季。春季清一色下發“綠裝”,猶如新兵的軍裝色調;秋季轉配“迷彩服”,紅黃綠藍多色混雜,跟陸戰隊士兵出征打伏擊的裝扮差不多。

烏桕風景 圖來源網絡/侵刪

千變萬化的山川色彩中,虬枝盤曲且顏色光鮮的烏桕樹,是我記憶深處水彩般的風景。那里除了故事,還有詩和遠方。

如畫烏桕 圖來源網絡/侵刪

烏桕(音jiù),落葉喬木,是一種典型的色葉樹種。每至深秋初冬,家鄉晝夜溫差逐漸增大,這樹的葉綠體偏愛紅藍,綠色減退,紅色加濃,樹葉漸變如丹楓般紅艷。

唐代“詩仙”李白留下“楓香烏桕兩相依,紅葉隨風傷別離”的佳句,雖有傷感,卻也客觀存在;宋代詩人楊萬里勾畫秋山,寫出“梧葉新黃柿葉紅,更兼烏桕與丹楓”,另著“烏桕平生老染工,錯將鐵皂作猩紅”的奇景趣詩??梢?,烏桕美色早已千古留名。

早年,家鄉烏桕漫山遍野,秋冬紅葉隨處可見。多數鄉民不知學名烏桕,僅認俗名“木梓”。后查資料方悟,《本草綱目》描述“烏喜食其子,因以名之”,即烏鴉之類的鳥喜食其果實,故名烏桕。

野生烏桕 圖來源網絡/侵刪

烏桕,乃家鄉經濟林木,亦為優良木材。因其屬陽性樹種,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,抗風耐旱瘠,略具濕度,均能生長。

木梓花開初夏黃,狀如毛蟲蜜蜂忙。烏桕花朵雖小,卻非常茂盛。老屋門前一株高大的歪脖烏桕,每到開花時節,相居鄰里遍嗅花香,采花粉的小精靈忙碌不已,嗡嗡之音不絕于耳。風雨來襲,樹枝搖曳,幾日內烏桕花瓣紛紛墜撒,黑黃花塵密密麻麻鋪滿一地。

盛夏時節,烏桕樹生長郁郁蔥蔥。重重疊疊的桃形樹葉,在陽光雨露下,葉面大小和色素深淺悄然發生量變,公園、廣場、道路旁等,不少地方時興培育這種觀賞植物。

烏桕樹花  圖來源網絡/侵刪

據說,烏桕葉還是黑色染料,舊時常用來印染衣物。

孩童好奇,愛采嫩葉夾于雙手拇指間吹口哨,殊不知觸碰烏桕葉片稍不小心,十有八九上當受“罪”。

原來,烏桕樹是一種叫“洋辣子”蟲的天堂,葉背面往往隱藏渾身長滿尖毛的綠紋蟲子。這種毛毛蟲一旦刺蜇人的皮膚,瞬間傷處灼痛,數日后仍覺遺留的紅痕瘙癢不適。

烏桕紅葉  圖來源網絡/侵刪

秋冬寒霜降臨,烏桕紅葉遍布。紅葉開始從紛繁的美色群漸退,偶見三五片悠然飄落,離開多姿的樹梢和串串“珍珠”木梓,猶如舞臺節目和燈光色彩的自然轉換。隨后,進入短暫的采果時段。

烏桕果實 圖來源網絡/侵刪

烏桕采果,家鄉俗稱“剔木梓”。烏桕樹高矮不等,有的樹干可達十余米。兒時瞧見戶戶備有剔桿,即選用數米長的竹木桿,細的一端倒裝一鋒利的月牙小鐮刀。勞作時,順著樹枝縫隙,用剔刀瞄準連帶果實的樹枝向上削斷,再把掛有桕果的枝丫一柄柄理順捆好運回,利用農閑時在專用工具釘板上,像梳頭一樣清理果實。

散落田間地頭的木梓粒,集體會動員老人小孩撿拾?!拔母铩睍r期,學校也會分季節組織勤工儉學。在瑟瑟寒風中,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漫山遍野撿木梓,帶回學校稱斤兩、抵任務。

因為葉落籽出,油脂閃亮,遺漏在樹枝或荊棘叢里的銀色木梓,自然成為鳥類喜愛的食物。地面上紅葉覆蓋,小鳥扒刨,共享美食靈動跳躍,還競相發出啾啾的低鳴。

烏桕根果都是寶,不識貨的當柴燒。據資料介紹,烏桕在我國已有千余年栽培歷史,其根皮可治蛇傷,果實乃化工原料。

烏桕果實分里外兩層,一般油坊即可加工。其表皮是白色蠟質層,可提制“皮油”,用于肥皂、蠟燭等制作的原材料;里層的種仁,可榨取“桕油”(亦稱梓油、青油),可供油漆、油墨等制作。就連烏桕果堅硬的粗殼(俗稱梓殼),也是農家烤火的上好燃料。

鄉土榨坊 圖來源網絡/侵刪

上世紀八十年代,鄉村還留有不少古式壓榨油坊,鄉村百姓習慣稱油坊為“榨坊”。家鄉規模較大的一家是柳樹河油坊。

相距兩三里地,有事無事我們愛結伴去榨坊游玩。在這里唯一能見到的現代機器,是一臺個頭稍大的老式柴油機;它臥立在榨坊里頭的一個包間,通過長長的皮帶,為整個加工車間傳遞動力。

睜眼所見的其他機械,幾乎全是木質傳動設施:頂上有徑圍很大的木齒轉盤,帶動一連串大小不等的圓木齒輪;經過逐一變速,終端的支桿發力,推動地上一米多高的大石碾,繞著直徑約十來米的圓槽不停滾動,輾軋包括木梓等用來榨油的一切物資。

初加工完成后,還需進入更嚴格的手工流程。所謂“一坯二碾,三包四打”,就是老藝人對這一傳統工藝的精辟概括。

一年中,除了夏季數月遠遠聞到菜籽油香,更多時候從榨坊飄出來的是加工木梓和其他油料的香味。

秋冬季節,掌錘的榨坊藝人衣著單薄,身裹一條粗大的吊八寸褲子,套一件糊滿油漬的棉料背褂,緊握撞桿或吊錘,踏著節律般的步伐,退步、拖桿(錘)、推進,吼著號子對準靶向猛擊。

一遍又一遍插著楔子,不厭其煩推拉對沖,榨筒越箍越緊,直至縫隙漸無。隨著一陣陣沉悶的“咚、咚”撞擊,金黃的油液緩緩流出。瞧著桶里積少成多,工匠們扯上毛巾擦汗,露出欣慰的笑顏。

室外冷風蕭蕭,坊內機器轟鳴、齒盤咬合、重錘敲打,與石碾咿呀組合,傳唱同心圓“舞曲”。斜嵌灶內的一口大鍋,師傅正忙著焙炒榨油的材料。全坊間熱氣騰騰,聚成一股共同締造的磅礴力量。

隆冬時節,烏桕紅葉全都華麗轉身。一片片桕葉隨風畫弧,鋪灑一地,為鄉親們默默渲染紅紅火火的年關底色。

老家門前的歪脖烏桕,退棄紅裝銀籽,又派上新的用場。

冬臘月間,屋場鄰居幾乎全選在烏桕樹下宰年豬。烏桕樹橫生一粗枝丫,最低處僅約一米七高,正好用來掛豬剁肉。

缺糧時代,老家的年豬不可能養得很肥,殺豬佬搭配一個輔雜工即可完事。宰豬剖腹取內臟,這是必經程序,家鄉稱之為“劈艙”。這脫毛去頭,被洗涮得白白凈凈的“二師兄”肉身,經兩人向上抬舉,一點兒不費力,便將大鐵鉤倒掛于烏桕樹的橫枝上。

接下來是打開年豬腹腔。有點難聞的氣味,屠夫總會先向里面潑幾瓢清水,然后手腳麻利地清除心肝脾腎腸之類。這時,守在屠夫身邊的,除了戶主、雜工人員,還有小孩子和家犬。

主人候著,隨時提供清理所需的用具,取走分離的豬油和蹄子。雜工負責拆洗腸子、清除內臟附著的雜物和積血。家犬緊盯著屠夫,隨時準備搶吃剔落的廢骨,有時還叼走落在地上的整塊凝血。

孩子最關注的是豬“尿泡”(膀胱),充氣后被叫作“尿氣包”。過去的孩童玩具匱乏,平日里既玩不上籃球,也踢不著皮球,就連普通的氣球都成為稀罕物,有時拾來氣球的碎片也會玩上幾天。

不知何時有人發現,豬尿泡清除尿液,置于草木灰中用腳反復揉踩,再充氣會變得跟籃球一樣又大又圓。

鄉間孩子如獲至寶,一時間“尿氣包”成為他們的心愛之物。因這氣包表面富含油脂,摸在手上不易清洗,加上漏氣時還要用嘴補吹。宰年豬那些日子,鄉下野孩兒滿臉灰撲撲的,有的像包公,有的留下花貓樣的黑嘴圓圈,甭猜十有八九是玩尿氣包所致。

……

光陰如梭,生老自然。年長易戀年少事,憶及幼稚露羞澀。

歲月更迭,轉眼又入新的輪回。以“春來江水綠如藍”啟幕,至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延續。不禁引人沉思:

綠動春曉,紅葉秋韻;春花秋月何時了,往事知多少?

但愿,鄉美人美,烏桕紅葉年年可現。

作者簡介:潘祖德,湖北宜都人。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會員,宜昌市散文學會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,宜都市故事學會副主席。勤于思考、勤于練筆,探訪美麗鄉村、感悟百姓生活;部分作品散見報刊網媒。


  • 熱點推薦
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,99久久精品国产国产毛片,阿娇被实干13分钟,香蕉视频一区二区